昆山开发区、昆山高新区、花桥经济开发区、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各镇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昆山市推进气象保障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365体育直播_365体育彩票-竞猜网投办公室
2023年11月24日
(此件公开发布)
昆山市推进气象保障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365体育彩票: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的通知》(国发〔2022〕11号)、《中国气象局推进大城市气象保障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气发〔2021〕106号)、《省政府365体育彩票: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苏政发〔2020〕81号)和《苏州市推进气象保障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苏府〔2022〕79号)等文件精神,加快推进我市气象保障服务高质量发展,结合昆山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365体育彩票:防灾减灾救灾和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牢牢把握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战略定位,对标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要求,统筹推进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以大城市气象服务保障建设为抓手,全面提升我市防灾减灾救灾、生产生活、数字化治理、重大活动等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和水平,为昆山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县域示范”提供更加坚实的气象服务保障支撑。
二、工作目标
到2025年,基本建成布局科学、立体精密的综合气象监测体系以及能满足昆山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的综合气象服务体系,极端灾害性天气捕捉能力明显增强,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到98%以上;气象预报预警精细到区镇,智慧气象服务辐射到基层社区和城市网格,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全覆盖,灾害性天气预警时间平均提前45分钟以上、预警准确率比“十三五”平均水平提升5%以上,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平均在90分以上,昆山城市气象服务保障能力迈入全国县级城市第一方阵。构建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防灾应急联动机制,在智慧气象服务融入城市运行管理、应急处置和综合治理体系等方面走在全省前列,表率示范作用更加彰显。到2035年,实现以智慧气象为主要特征的气象现代化,气象与昆山国民经济各领域深度融合,协同发展机制更加完善,气象保障服务高质量发展内涵和水平全面提升。
三、主要任务
(一)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1. 健全基层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坚持属地为主、综合减灾原则,将气象灾害防御纳入综合防灾减灾体系,落实气象防灾减灾工作领导小组职责。持续完善“网格+气象”行动,加强基层气象工作站建设和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认定、服务和管理。(牵头单位:市气象局;责任单位:市委政法委,市气象防灾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2. 完善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修订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积极推动气象、应急、水务、资规、生态环境、电力等相关部门出台气象灾害应急联动阈值指标和防御指南,重点建立基于重大气象灾害高等级预警信号的停课、停工、停业等共同研判机制,完善临灾前重点区域人员转移避险机制。健全重大灾害性天气“叫应”服务和递进式预报预警服务机制。(牵头单位:市气象局、应急局;责任单位:市气象防灾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3. 完善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机制。落实《江苏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办法》(苏政办发〔2022〕32号)要求,制定预警信息分级发布规程,健全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全媒体发布体系,畅通手机短信快速发布“绿色通道”。依托数字赋能,不断创新“一源多链”预警信息发布载体,完善常态化发布体系和流程,实现气象预警信息快速、高效、靶向传播,为 “进村入户到人”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支撑。(牵头单位:市气象局;责任单位:市融媒体中心、住建局、文体广旅局、应急局、电信局、移动公司、联通公司,各区镇)
4. 健全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机制。落实《省政府办公厅365体育彩票: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苏政办发 〔2021〕23号)要求,健全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机制,提升标准化水平,升级智能化作业装备和人工影响天气指挥系统,有效发挥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在农业抗旱减灾、水源涵养、空气质量改善、城市环境优化等方面的作用。(牵头单位:市气象局;责任单位:市公安局、水务局、农业农村局、应急局、生态环境局,各区镇)
(二)推动精细服务融入生产生活
5. 推进“+气象”服务重点生产领域。研发城市安全运行数字化风险管控气象应用场景,推进“数字+气象”“智能+气象”升级,实现昆山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城市集中建设区全域覆盖,提升气象保障城市安全风险管控能力。针对昆山大型化工园区、物流园区、危化企业、电力能源企业等,开展专业化、个性化、精细化、全链条、智慧型行业气象保障服务。精准对标农业生产需求,分作物、分灾种开展精细化气象服务。强化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服务,优化信息服务渠道,扩大信息覆盖面。做好乡村产业发展气象保障服务,深度融入地方特色产业,挖掘气候资源,开展农作物气候适宜性区划评估、气象指数保险和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等工作。(牵头单位:市气象局、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市大数据管理中心、财政局、住建局、水务局、供电公司、水务集团,相关保险公司,各区镇)
6. 优化高品质生活气象服务供给。加强重点景区的精细化预报预警服务,建立以预警信号为先导的旅游景区应急联动机制,构建服务全域旅游的气象安全网。遵循"一活动一方案"原则,建立重大活动气象服务流程规范,提升重大活动、重大赛事气象服务保障水平。开展花期预报、采摘等都市现代农业观光气象服务,探索面向公众的定制式、伴随式、沉浸式精细旅游气象服务。开展市民康养气象服务,开发与居民生活、健康、出行相关的气象服务指数产品,探索开展健康气象预报预警服务。(牵头单位:市气象局;责任单位:市融媒体中心、公安局、文体广旅局、卫健委,各区镇)
7. 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气象保障能力。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气象保障行动,融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强化区域气象会商、信息共享和应急联动,为生态绿色发展提供气象支撑。完善生态环境联合监测、会商和预报预警机制,做好空气质量和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加强多源卫星遥感资料应用,提升阳澄湖、淀山湖蓝藻水华气象条件影响评估和预报产品;开展城市温室气体浓度监测,服务“双碳”战略。(牵头单位:昆山生态环境局、市气象局;责任单位:市水务局,各区镇)
(三)智慧气象赋能城市精细化治理
8. 数字气象赋能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研发气象数字驾驶舱,融入城市安全运行“城市大脑”,积极推进与应急“365安全驾驶舱”插件式对接。住建、气象、应急、水务、交通等部门形成共享合力,开展实时气象监测预警、综合气象风险预测评估等,赋能城市数字化转型和多场景应用。摸排应急、城建、水务、交通、能源等重点领域气象服务需求,开展气象灾害影响评估和风险预警。对接“一网通办”,推进相关气象审批事项“不见面”办理,提升气象“不见面审批”“全程网办”的能力。(牵头单位:市气象局、行政审批局;责任单位:市公安局、资源规划局、住建局、水务局、文体广旅局、应急局、供电公司、水务集团、大数据管理中心,各区镇)
9. 数字化监管助推城市安全发展。完善“互联网+监管”工作模式,深化“苏雷码”在易燃易爆等建设工程和场所防雷安全监管中的应用。全面落实防雷安全管理措施,提高监管能力,强化监管数据共享共用、监管高效规范,助推城市安全发展。防雷安全工作纳入各区镇安全生产考核体系、综合执法检查体系,防雷检测中介机构管理纳入昆山市信用监管体系。深化落实“放管服”改革任务,优化营商环境。(牵头单位:市气象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住建局、应急局、行政审批局、公共信用信息中心,各区镇)
(四)提升气象业务科技支撑水平
10. 提升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优化地面站网布局,在风险隐患点、人员密集场所、重大工程周边地区和监测空白地区增补气象观测站点,丰富气象要素观测种类。加强立体探测能力,建设完成X波段双偏振相控阵天气雷达,增加低空灾害性天气监测及致灾严重的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系统捕捉能力。完善轨道交通气象监测布局,落实“地铁气象台”各项服务举措。(牵头单位:市气象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财政局、交通运输局、水务局、应急局、生态环境局,各区镇)
11. 提升气象预报预警服务能力。强化区域性暴雨、大风、冰雹、龙卷等突发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开展基于双偏振雷达、气象卫星等融合资料的精细化监测识别技术。开展人工智能预报预警技术研究,实现灾害天气分区域、分时段、分强度的智能网格预报预警。强化精细化智能网格预报和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警业务技术研发与应用,提高预报时空分辨率,提升预警准确率,延长预警时效。(牵头单位:市气象局)
12. 提高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能力。加强气象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气象核心业务备份能力建设,推进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新技术在气象业务领域中的应用。依托政务云等基础平台,构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综合探测信息系统和“云+端”气象数据集约化业务,为数据共享交换和气象预报服务提供信息化支撑保障。综合运用信息安全技术手段,完善网络安全实时监测平台和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气象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牵头单位:市大数据管理中心;责任单位:市气象局)
13. 提高科研创新和人才支撑能力。加强城市气象服务核心技术攻关,加大气象科研项目支持力度。完善气象科技创新机制,优化气象科技成果转化、业务准入及奖励激励制度。加强气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深化与科研院所、高校交流合作,培养高素质气象科技人才队伍。组建城市气象防灾减灾专家联盟,加强对昆山城市气象防灾减灾服务的指导。(市气象防灾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区镇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气象保障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气象保障服务高质量发展工作机制,认真研究解决气象高质量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加强组织协调、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工作要求,结合气象发展“十四五”规划实施,统筹推进各项机制建设和能力提升,加强项目立项和资金等保障。
(二)落实责任分工
各区镇各有关部门要对照任务分工,强化部门协同、联合推进、创新发展和督查考核,重点针对推进气象保障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机制建立、项目建设、服务融入和技术支撑等,协力推进各项重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三)强化政策支持
各区镇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加快气象保障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有效衔接各项改革,确保气象人才队伍稳定、业务水平提升。要切实加大对气象保障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资金投入力度,将发展气象事业所需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建立气象领域可持续稳定的地方财政投入保障和扶持机制,确保全市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
附件:昆山市推进气象保障服务高质量发展重点任务分解表
附件
昆山市推进气象保障服务高质量发展重点任务分解表
序号 |
名称 |
工作任务 |
牵头单位 |
责任单位 |
(一)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
||||
1 |
健全基层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 |
坚持属地为主、综合减灾原则,将气象灾害防御纳入综合防灾减灾体系,落实气象防灾减灾工作领导小组职责。 |
市气象局 |
市气象防灾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 |
持续完善“网格+气象”行动,加强基层气象工作站建设和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认定、服务和管理。 |
市气象局 |
市委政法委、市应急局,各区镇 |
||
2 |
完善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 |
修订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积极推动气象、应急、水务、资规、生态环境、电力等相关部门出台气象灾害应急联动阈值指标和防御指南,重点建立基于重大气象灾害高等级预警信号的停课、停工、停业等共同研判机制,完善临灾前重点区域人员转移避险机制。 |
市气象局、应急局 |
市气象防灾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 |
健全重大灾害性天气“叫应”服务和递进式预报预警服务机制。 |
市气象局 |
|
||
3 |
完善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机制 |
制定预警信息分级发布规程,健全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全媒体发布体系,畅通手机短信快速发布“绿色通道”。依托数字赋能,不断创新“一源多链”预警信息发布载体,完善常态化发布体系和流程,实现气象预警信息快速、高效、靶向传播。 |
市气象局 |
市融媒体中心、住建局、文体广旅局、应急局、电信局、移动公司、联通公司,各区镇 |
4 |
健全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机制 |
健全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机制,提升标准化水平,升级智能化作业装备和人工影响天气指挥系统,有效发挥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在农业抗旱减灾、水源涵养、空气质量改善、城市环境优化等方面的作用。 |
市气象局 |
市公安局、水务局、农业农村局、应急局、生态环境局,各区镇 |
序号 |
名称 |
工作任务 |
牵头单位 |
责任单位 |
(二) 推动精细服务融入生产生活 |
||||
5 |
推进“+气象”服务重点生产领域 |
研发城市安全运行数字化风险管控气象应用场景,推进“数字+气象”“智能+气象”升级,实现昆山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城市集中建设区全域覆盖,提升气象保障城市安全风险管控能力。针对昆山大型化工园区、物流园区、危化企业、电力能源企业等,开展专业化、个性化、精细化、全链条、智慧型行业气象保障服务。 |
市气象局 |
市大数据管理中心、财政局、住建局、水务局、供电公司、水务集团,各区镇 |
精准对标农业生产需求,分作物、分灾种开展精细化气象服务。强化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服务,优化信息服务渠道,扩大信息覆盖面。做好乡村产业发展气象保障服务,深度融入地方特色产业,挖掘气候资源,开展农作物气候适宜性区划评估、气象指数保险和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等工作。 |
市气象局、农业农村局 |
相关保险公司,各区镇 |
||
6 |
优化高品 质生活气 象服务供 给 |
加强重点景区的精细化预报预警服务,建立以预警信号为先导的旅游景区应急联动机制,构建服务全域旅游的气象安全网。遵循“一活动一方案”原则,建立重大活动气象服务流程规范,提升重大活动、重大赛事气象服务保障水平。开展花期预报、采摘等都市现代农业观光气象服务,探索面向公众的定制式、伴随式、沉浸式精细旅游气象服务。 |
市气象局 |
市融媒体中心、公安局、文体广旅局,各区镇 |
开展市民康养气象服务,开发与居民生活、健康、出行相关的气象服务指数产品,探索开展健康气象预报预警服务。 |
市气象局 |
市卫健委 |
||
7 |
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气象保障能力 |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气象保障行动,融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强化区域气象会商、信息共享和应急联动,为生态绿色发展提供气象支撑。 |
市气象局 |
|
完善生态环境联合监测、会商和预报预警机制,做好空气质量和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 |
昆山生态环境局 |
市气象局 |
||
加强多源卫星遥感资料应用,提升阳澄湖、淀山湖蓝藻水华气象条件影响评估和预报产品;开展城市温室气体浓度监测,服务“双碳”战略。 |
昆山生态环境局 |
市水务局、气象局,各区镇 |
序号 |
名称 |
工作任务 |
牵头单位 |
责任单位 |
(三) 智慧气象赋能城市精细化治理 |
||||
8 |
数字气象赋能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 |
研发气象数字驾驶舱,融入城市安全运行“城市大脑”,积极推进与应急“365安全驾驶舱”插件式对接。 |
市气象局 |
市大数据管理中心、应急局 |
住建、气象、应急、水务、交通等部门形成共享合力,开展实时气象监测预警、综合气象风险预测评估等,赋能城市数字化转型和多场景应用。摸排应急、城建、水务、交通、能源等重点领域气象服务需求,开展气象灾害影响评估和风险预警。 |
市气象局 |
市大数据资源管理中心、公安局、资源规划局、住建局、水务局、文体广旅局、应急局、供电公司、水务集团,各区镇 |
||
对接“一网通办”,推进相关气象审批事项“不见面”办理,提升气象“不见面审批”“全程网办”的能力。 |
市行政审批局 |
市气象局 |
||
9 |
数字化监管助推城市安全发展 |
完善“互联网+监管”工作模式,深化“苏雷码”在易燃易爆等建设工程和场所防雷安全监管中的应用。全面落实防雷安全管理措施,提高监管能力,强化监管数据共享共用、监管高效规范,助推城市安全发展。防雷安全工作纳入各区镇安全生产考核体系、综合执法检查体系,防雷检测中介机构管理纳入昆山市信用监管体系。 |
市气象局 |
市发改委、住建局、应急局、公共信用信息中心,各区镇 |
深化落实“放管服”改革任务,优化营商环境。 |
市气象局 |
市行政审批局 |
序号 |
名称 |
工作任务 |
牵头单位 |
责任单位 |
(四) 提升气象业务科技支撑水平 |
||||
10 |
提升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 |
优化地面站网布局,在风险隐患点、人员密集场所、重大工程周边地区和监测空白地区增补气象观测站点,丰富气象要素观测种类。加强立体探测能力,建设完成X波段双偏振相控阵天气雷达,增加低空灾害性天气监测及致灾严重的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系统捕捉能力。 |
市气象局 |
市发改委、财政局、交通运输局、水务局、应急局、生态环境局,各区镇 |
完善轨道交通气象监测布局,落实“地铁气象台”各项服务举措。 |
市气象局 |
市交通运输局 |
||
11 |
提升气象预报预警服务能力 |
强化区域性暴雨、大风、冰雹、龙卷等突发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开展基于双偏振雷达、气象卫星等融合资料的精细化监测识别技术。开展人工智能预报预警技术研究,实现灾害天气分区域、分时段、分强度的智能网格预报预警。强化精细化智能网格预报和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警业务技术研发与应用,提高预报时空分辨率,提升预警准确率,延长预警时效。 |
市气象局 |
|
12 |
提高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能力 |
加强气象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气象核心业务备份能力建设,推进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新技术在气象业务领域中的应用。依托政务云等基础平台,构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综合探测信息系统和“云+端”气象数据集约化业务,为数据共享交换和气象预报服务提供信息化支撑保障。综合运用信息安全技术手段,完善网络安全实时监测平台和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气象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 |
市大数据管理中心 |
市气象局 |
13 |
提高科研创新和人才支撑能力 |
加强城市气象服务核心技术攻关,加大气象科研项目支持力度。完善气象科技创新机制,优化气象科技成果转化、业务准入及奖励激励制度。 |
市科技局 |
市气象局 |
加强气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深化与科研院所、高校交流合作,培养高素质气象科技人才队伍。组建城市气象防灾减灾专家联盟,加强对昆山城市气象防灾减灾服务的指导。 |
市气象局 |
市气象防灾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 |